消化道癌领域

乳腺癌领域

白血病领域

肺癌领域

淋巴癌领域

骨髓瘤领域

肠道微生态与大肠癌相关性研究专家共识意见
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人体内发挥生物屏障功能,参与免疫系统成熟和免疫应答的调节,并对维持机体内多种生理代谢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国内外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大肠癌的发生发展. 为进一步揭示肠道微生态与大肠癌相关性的关键或热点问题,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为部分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我们从肠道微生态与大肠癌相关现状、治疗及预测三个方面,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构建了11条"陈述"……
结直肠癌肺转移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2018版)
一、结直肠癌肺转移概论和流行病学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病率逐年上升,2015 年,我国 CRC 发病率(376300 人)和死亡率(191000 人)均位于所有恶性肿瘤的第 5 位[1].CRC 发病率升高的特点在大城市尤为明显,已经上升为上海地区的第二高发肿瘤.近年来,随着胸部 CT 的广泛应用,被诊断为肺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比例也越来越多:法国 1976 年至 2005 年的数据显示,肺转移占所有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的 6.3%[2];意大利1994 年至 2010 年的数据显示,初发肺转移的 mCRC 诊断比例已经上升到29.2%[3].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V2018)
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结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为了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自2008年开始编写《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并后续进行了多次修订,以期指导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个性化地制定治疗目标,开展相应的综合治疗,达到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提高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和改善5年生存率的目的.本次修订后的《指南》包括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随访、预防、MDT作用、手术治疗和局部毁损治疗、新辅助和辅助治疗、综合治疗等六部分,汇集总结国内外该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最新成果,内容详尽,可操作性强.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由于该疾病解剖部位的特殊性,其定义、分型、分期、手术路径、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规范、新辅助治疗等尚存在诸多争议.本共识旨在增强我国胸外科和胃肠外科医生对该疾病认识的同质性,以期规范AEG的外科治疗方式.本共识的达成基于当前最佳临床研究证据,参考最新国际指南与共识,结合中国外科专家组意见.针对上述争议领域,本共识共提出27项AEG外科治疗相关的推荐陈述,以及9项尚属于外科治疗相关待探索的问题.在本共识中未解决的相关问题,尚需积极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逐步探索和解决.
中国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的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上海)
我国是胃癌和H.pylori感染的双重高发国家,H.pylori感染和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二者的危害相互叠加,重视H.pylori感染的防治是预防胃癌的必由之路.本共识基于循证医学依据和Delphi方法,在H.pylori感染与胃癌的关系、H.pylori根除与胃癌预防、H.pylori筛查与根除策略3个领域达成初步共识.本共识进一步理清了H.pylori与胃癌的关系,以及如何依据二者关系制定今后的胃癌防控策略,对于我国开展胃癌的早筛、早诊、早治工作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早期胃癌内镜下规范化切除的专家共识意见(2018,北京)
胃癌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内镜下切除术已成为无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早期胃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主要包括内镜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而如何开展高质量的内镜下规范化切除,应始终以严格遵循适应证为前提,以追求治愈性切除为目的.国内尚缺乏这方面综合性的共识意见,为此,令狐恩强教授组织30余位消化、内镜及病理相关领域的专家,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及最新研究进展,通过集体讨论与投票等方式,共同制定本共识意见.
中国直肠癌手术吻合口漏诊断、预防及处理专家共识(2019版)
吻合口漏(anastomotic leakage,AL)是直肠癌手术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在2.4%~15.9%之间,吻合口漏发生后的病死率可高达16%[1?3].吻合口漏不仅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严重的吻合口漏需再次手术干预,甚至会影响患者的远期生存效果[4?5].吻合口漏存在诸多危险因素,例如男性、吸烟、肥胖、肿瘤巨大、患有糖尿病等.近年来,随着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手术的推广、腹会阴联合切除手术数量的减少以及低位(超低位)吻合的增加,加之微创技术的普及、新辅助治疗策略的实施以及器械吻合技术的发展,使得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持续成为结直肠外科的热点问题.为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发起并组织国内部分结直肠外科专家,以循证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制定《中国直肠癌手术吻合口漏诊断、预防及处理专家共识(2019版)》,以期为国内从事结直肠外科临床工作的同行提供参考.
吲哚菁绿标记荧光腹腔镜技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专家共识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提高、腹腔镜设备与器械的不断完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在临床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 然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仍有许多问题困扰着腹腔镜医师. 首先,对于未累及浆膜的肿瘤尤其早期胃癌[1-2]如何在手触觉缺失的情况下对肿瘤、切缘进行准确定位? 目前,虽然术中胃镜能对大部分胃肿瘤进行定位,但对于某些早期胃癌可能发生漏检,而且术中胃镜充气造成的胃肠道胀气可影响腹腔镜手术操作,延长手术时间. 其次,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如何观察吻合口的血供,保证吻合口血运,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 此外,早期胃癌中如何精确界定淋巴结清扫范围,进展期胃癌中如何保证术中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等[2-7] ,也是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讨论的焦点. 上述问题已成为影响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开展的瓶颈.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18)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具有创伤小、可重复检测、特异性及敏感性高等优势,可提供关于结直肠癌患者疾病状态的实时信息,有助于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预后评估及治疗反应监测等,其临床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现阶段,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应用于临床仍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共识的制定旨在对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起到初步释疑及指导作用,从而为结直肠癌的临床诊疗提供有效、可行的检测手段.
结直肠癌肝转移腹腔镜/机器人同期联合切除技术指南(2017修订)
肝脏是结直肠癌患者常见的远处转移器官,在临床诊断结直肠癌时,已有15% ~25%合并同时性肝转移[1-2].近年来其诊治理念不断更新,外科技术发展迅速,患者的生存效果显著改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诊治规范化程度的提高,诊治指南对于规范其临床实践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是指对于未发现远处转移的初治乳腺癌患者,在计划中的手术治疗或手术加放疗的局部治疗前进行的全身系统性化疗[1-2].新辅助化疗作为乳腺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随着各类临床试验和新的治疗理念不断涌现,其治疗模式也从曾经单一的化疗,转变为当前基于不同乳腺癌分子亚型的新辅助化疗、新辅助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等.随着新的循证医学数据不断充实,各种治疗理念和临床实践的差异也越发明显,如何在临床实践中选择新辅助治疗适应证,优化患者的治疗策略并改善治疗结局仍存在争议.
乳腺癌预防科普宣教专家共识(2018版)
国家乳腺癌防治的目标是控制发病率、提高总生存率或降低总死亡率.影响我国乳腺癌防治总体水平的因素不仅仅是医疗,还有社会、个人防癌意识薄弱等原因.旨在提高群众乳腺癌预防核心知识知晓率的科普宣教正在全国各地展开,但同质化不足.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的指导下,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乳腺癌防治专家委员会于2017年11月成立《乳腺癌预防科普宣教专家共识(2018版)》编写组,以循证医学证据、相关指南为依据,经充分讨论完成本共识,内容包括乳腺癌防治的基本概况、癌前阶段的防治策略、乳腺癌早期发现策略等.本共识将对我国乳腺癌预防领域的规范化科普宣教提供依据.
子宫颈癌等人乳头瘤病毒相关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
子宫颈癌等人乳头瘤病毒相关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为响应消除子宫颈癌行动计划,本共识在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立场文件(2017年)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对HPV的病原学和所致相关疾病的临床学、流行病学、疫苗学等方面进行综述.通过HPV疾病相关知识的全面系统介绍,提高专业人员HPV相关疾病的防控水平;尤其在发挥HPV疫苗最佳预防作用及科学使用方面为专业人员提供系统、全面的循证依据.
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乳腺癌是中国女性第一高发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中国女性的生命健康.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多项研究已证实,乳腺癌筛查是提高早期诊断率、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的最为有效的方法.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自上个世纪末先后制定并推行了女性乳腺癌群体筛查指南,从而将乳腺癌5年生存率提高到89%.世界卫生组织(WHO)已明确将早期乳腺癌列为可治愈性疾病,早诊早治是提高乳腺癌治愈率的最佳途径.
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
为推动中国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治疗的规范化进程,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在参考国内外最新发布的乳腺癌外科治疗的共识与指南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讨论,并结合我国的临床实际情况形成本共识.内容包括保留乳房手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术前影像学检查及手术的规范化原则等推荐意见.同时,专家组也针对部分尚缺乏高级别证据支持或未达成共识的临床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2019版)
近年来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抗HER2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疗效,新的抗HER2药物也越来越多用于临床.与此同时,HER2检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进展和新问题.本指南以《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2014版)》为基础,补充相关领域的更新,旨在提高HER2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更有效地评估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并选择适合抗HER2靶向治疗的乳腺癌患者.
年轻乳腺癌诊疗与生育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年轻乳腺癌患者所占比例较高,在临床、病理和遗传方面具有特殊性.抗肿瘤治疗后,提前闭经和生育力受损等问题可能对患者造成躯体、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年轻乳腺癌患者更需要多学科会诊、跨学科讨论来制定整体的治疗方案.为了规范年轻乳腺癌的诊疗流程和生育管理策略,全国肿瘤相关学科和妇科生殖领域专家经过反复、充分讨论,参考国际先进经验,针对中国患者独特的临床病理及遗传特征,共同制定了年轻乳腺癌诊疗与生育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老年乳腺癌治疗专家共识(2018)
老年(≥70岁)乳腺癌很少被临床研究所覆盖,同时老年人伴发的疾病往往复杂,故临床实践中对于老年乳腺癌的治疗存在较多争议和不确定性.中国老年肿瘤学会乳腺分委会的治疗共识专家组就老年乳腺癌的治疗问题经过充分讨论后,本着"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争议问题上求同存异"的原则,在老年乳腺癌局部治疗、 辅助全身治疗、 解救治疗以及新辅助治疗等问题上形成此专家共识,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2018版)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2015年中国新发乳腺癌病例约27.2万,死亡约7万余例.在每年新发乳腺癌病例中,约3%~10%的妇女在确诊时即有远处转移.早期患者中, 30%~40%可发展为晚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仅20%,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2~3年.晚期乳腺癌目前虽难以治愈,但可通过研发新型治疗药物、优化治疗模式等方法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中国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8年版)
基于当前对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 cancer gene 1,BRCA1)和乳腺癌易感基因2(breast cancer gene 2,BRCA2)在乳腺癌中发病、预防、治疗及预后认识的深化、检测技术的成熟以及新靶向药物的应用,中国医师协会精准治疗委员会乳腺癌专专业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肿瘤学组及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参考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遗传/家族性高风险评估:乳腺癌与卵巢癌(2018年第1版)》……
急性白血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常见的治疗并发症,其增加了患者的出血风险,并影响治疗效果,是患者治疗后常见的致死原因.目前CIT的治疗主要包括血小板输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_11)、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等的应用.共识专家组参考了国内外有关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提出了急性白血病患者CIT的治疗和预防方法,旨在提高急性白血病CIT的治疗水平,减少临床工作中CIT所致的死亡,并促进临床规范合理用药,供中国血液科临床医生参考.
白血病/淋巴瘤免疫分型检测质量控制指南
目前,我国开展白血病/淋巴瘤免疫分型检测项目的实验室日益增多,但尚未建立相关质量控制规范.本指南参考CLSI H43-A2[1]及相关标准和指南[2-7],制定白血病/淋巴瘤免疫分型检测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各环节的质量控制规则,为临床医生、护理人员、样本运送人员、检测人员和检测报告审核人员提供可操作的实施细则.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绝大多数患者具有特异性染色体易位t(15;17) (q22;q12),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其蛋白产物导致细胞分化阻滞和凋亡不足,是APL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1-2].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44岁,APL占同期AML的10%~15%,发病率约0.23/10万[1].APL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诱导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近三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的规范化临床应用,APL已成为基本不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即可治愈的白血病[3-4].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8年版)
近年,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特别是新药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为提高我国对CLL/SLL 诊断、鉴别诊断及规范化治疗水平,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和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组织相关专家对2015年版CLL/SLL 的诊断与治疗指南[1]进行了更新修订,制订本版指南.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7年版)
一、初诊患者入院检查、诊断 (一)病史采集及重要体征 ?年龄 ?此前有无血液病史[主要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等] ?是否为治疗相关性(包括肿瘤放疗、化疗) ?有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主要指心、肝、肾功能等) ?有无髓外浸润[主要指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皮肤浸润、髓系肉瘤]
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7年版)
一、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诊断标准 1.复发性AML诊断标准:完全缓解(CR)后外周血再次出现白血病细胞或骨髓中原始细胞>0.050 (除外巩固化疗后骨髓再生等其他原因)或髓外出现白血病细胞浸润.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及浆细胞肿瘤微小残留病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MP-FCM)是运用不同荧光标记的多种抗体组合对造血细胞表面或胞内抗原的表达状况进行检测,进而对细胞的系列来源、分化程度、表型异常与否进行分析判断的高通量、高敏感性检测技术,其在恶性血液病的诊断分型、治疗监测、预后评估及治疗靶点筛查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实验诊断手段[1-2].
中国慢性髓性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年版)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占成人白血病的15%[1],全球年发病率为1.6~2/10万[2].1986至1988年在我国22个省(市、自治区)46个调查点进行的全国白血病发病情况调查显示CML的年发病率为0.36/10万[3].此后国内几个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ML的年发病率为0.39~0.55/10万[4-7].中国CML患者较西方国家更为年轻化,国内几个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ML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45~50岁[4-7],而西方国家为67岁.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年版)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最常见的成人急性白血病之一,约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20%~30%,目前国际上有比较统一的诊断标准和不同研究组报道的系统治疗方案,完全缓解(CR)率可达70%~90%,3~5年无病生存(DFS)率达30%~60%[1];美国癌症综合网(NCCN)于2012年首次公布了ALL的诊断治疗指南,我国于2012年发表我国第1版成人ALL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2],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最近2016版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3]发表,对于ALL的分类有一些更新,提出了一些新概念;NCCN对于成人ALL的临床指南也先后几次修改[4].基于此,对我国成人ALL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
培门冬酶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
淋巴造血组织恶性肿瘤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ymphoblastic lymphoma,LBL)和NK/T细胞淋巴瘤是常见类型之一。ALL和LBL是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ALL在青少年和儿童中发病率较高[1],占15岁以下儿童白血病的76%及所有儿童恶性肿瘤的35%。近年来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报道2012年恶性淋巴瘤发病率为5.1/10万人,是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8位,其中的NK/T细胞淋巴瘤以及前体T淋巴细胞淋巴瘤发病人数也明显增加。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
引言 肺癌是目前全球最常见和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2018年全球肺癌新发病例高达209万余例,肺癌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176万余例[1].肺癌是我国男性最常见的癌症, 2018年我国约有77.4万的新增肺癌病例,约有69万人死于肺癌
ROS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病理专家共识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80%.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2015年癌症统计数据显示, 2015年,我国新发肺癌患者达73.33万,居所有恶性肿瘤之首[1].近十多年来,随着分子医学的进展和靶向药物的不断涌现,NSCLC的治疗已由化疗为主进入到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的时代.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临床应用的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主要针对表皮生长因子(EGFR)突变型、BRAF突变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型和ROS1融合基因型肺癌.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8版)
概述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及肺泡,是我国及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1].在我国,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展所致的空气污染以及吸烟率的居高不下,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明显上升趋势.据我国国家癌症中心统计,2014年我国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其中新发病例约78.1万,死亡病例约62.6万;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发病率和死亡率亦存在区域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和西部[2].早期肺癌多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致肺癌整体5年生存率仅为16%左右[3].因此,在减少危险因素、发现高危人群、进行高危人群早期筛查、早期诊断以及对晚期肺癌进行除了病理检测以外的基因和分子分型的精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制定诊疗指南是当务之急.
肺癌实验室诊断专家共识
原发性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我国恶性肿瘤的首位.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肺癌的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肺癌的诊疗水平、改善肺癌患者的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在原卫生部《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 2010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制订了《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版)
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 T790M基因突变检测专家共识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是东亚人群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最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发生率为30% ~ 40%[1-2].既往多项研究支持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单药治疗是EGFR基因突变局部晚期或转移NSCL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但大多数患者会在用药后9~14个月发生耐药[3-6],其中EGFR基因第20号外显子发生错义突变(即T790M突变)是耐药突变中最主要的类型.
盐酸安罗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共识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恶性肿瘤死亡的首要原因[1]. 在中国,肺癌是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2015年新发病例73.3万,死亡病例61.0万
肺癌脑(膜)转移诊断治疗共识
2018年3月8-9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和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了第15届“中 国肺癌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为“聚焦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精确诊断,精准治疗”.
肺癌小样本取材相关问题的中国专家共识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75%的肺癌患者在初诊时已是中晚期,无法进行手术根治[1].对晚期肺癌患者,应尽可能采用微创方法确立诊断并进行准确病理诊断、分子分型及分期,以指导下一步治疗.近80%的中晚期肺癌患者是通过小样本活检组织来确诊[2].目前,肺癌治疗已进入精准治疗时代,方案及药物的选择是根据其组织学亚型和分子学检测结果共同制定的.因此,获得足量、优质的样本,以进行准确的组织学和分子学诊断非常必要,这需要多学科密切协作.此外,还可对部分已确诊的肺癌患者进行再次活检或多部位活检,以明确其病情演变及分子学改变.
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研究进展
近年来霍奇金淋巴瘤(HL)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基础研究方面涉及全外显子测序等手段,研究显示HL通过多种基因机制实现免疫逃避;分期及预后方面涉及PET﹣CT引导的分期及预后指标以及部分生物学标志物,有助于更好地区分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治疗方面包括早期放化疗的选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新型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以及多个大型临床试验结果更新等.文章就第60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关于HL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循环肿瘤DNA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研究进展
从分子水平监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疾病状态对精准的个体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新型二代测序的方法能够以极高的灵敏度从外周血中定量检测循环肿瘤DNA(ctDNA),其可克服活组织检查和成像扫描的弊端,作为NHL的新型生物标志物,为治疗前、治疗期间和治疗后的疾病精准分型、预后评估、疗效判断以及复发监测带来新的机遇,并可能最终改善患者预后.
来那度胺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研究进展
近年来,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已证实来那度胺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治疗中具有一定地位.2018年第3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来那度胺可用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及边缘区淋巴瘤等多种NHL的治疗.文章就来那度胺在NHL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儿童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体液免疫的研究进展
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肿瘤免疫学的发展,B-NHL的免疫治疗成为热点,患儿治疗前、后体液免疫水平的变化亦备受关注.笔者拟就儿童B-NHL化疗前体液免疫情况、化疗对患儿体液免疫的影响等问题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非霍奇金淋巴瘤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预后研究进展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是常见的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其病变范围较广,侵袭度在各个分型中差异较大,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较为困难,通常需要结合相关分子靶标的检测.近年来对于NHL分子遗传学的认识已提升到了新的水平,各表型特征性的染色体易位导致原癌基因表达上调,而诸多抑癌基因的缺失使肿瘤细胞过度增殖,基因多态性决定了NHL的易感性、耐药性和预后差异.另外,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等表观遗传学现象在NHL诊断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并且在临床上对于用药选择和在预后的判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就NHL各表型的染色体易位、抑癌基因缺失、基因多态性和表观遗传学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奥滨尤妥珠单抗治疗CD20阳性复发/难治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由于利妥昔单抗的应用,大部分CD20(+)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得到了提高,但部分患者对利妥昔单抗不敏感,也有部分患者出现耐药而导致复发.奥滨尤妥珠单抗为新一代抗CD20单抗,与利妥昔单抗相比具有高效性、耐受性好、毒副作用小的特征.本文阐述了奥滨尤妥珠单抗的药物作用机制,在治疗CD20阳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试验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复发难治霍奇金淋巴瘤治疗进展
大多数霍奇金淋巴瘤(HL)可治愈,但复发难治(R/R)HL的治疗依旧面临严峻挑战.第60届美国血液学年会上,多项研究报道了R/R HL治疗的最新进展.对化疗敏感的患者而言,高剂量挽救化疗后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仍然是标准的治疗方法.抗体药物偶联物、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及多药联合方案的涌现也为R/R HL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现对R/R HL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介绍.
超声造影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应用进展
淋巴瘤是淋巴造血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是其主要类型(约占80%).NHL是一组在临床表现、分子发病机制及治疗反应等方面均存在高度异质性的疾病.NHL可起源于淋巴结,也可原发于节外器官.影像学检查在淋巴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病情监测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超声造影显像(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不仅可以显示器官组织的微小结构,而且可显示其血流灌注状态.通过使用造影剂,CEU可实现信号放大,同时联合定性(强化类型等)及定量(时间强度曲线等)分析,可区分病灶的良恶性及鉴别不同类型恶性肿瘤.因而,CEU在淋巴瘤治疗后疗效评估及原发节外器官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肿瘤坏死因子α-308基因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易感性的Meta分析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308G>A基因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检索淋巴瘤(或lymphoma)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或TNF)、基因多态性(polymorphism或SNP或variant或mutation),获取相关文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合并统计.发表偏移的评估采用Begg漏斗图和Egger检验.
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进展
第23届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于2018年6月14日至17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报告了3项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最新进展,以及多项免疫靶向药物的临床研究数据,均显示了令人鼓舞的疗效.现对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最新治疗进展进行简要介绍.
多发性骨髓瘤遗传学检测专家共识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生存时间存在较大差异.根据MM的预后因素进行危险度分层,进行个体化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减轻治疗相关毒性.遗传学异常是MM危险度分层的基础.近年来,虽然遗传学检测对于MM的重要意义在国内已经取得共识,但存在检测方法不规范、阳性阈值混乱、临床价值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亟需规范.为此有必要制订MM的遗传学检测专家共识,以规范国内MM的遗传学检测.
脂质体阿霉素治疗恶性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的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版)
恶性淋巴瘤(以下简称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造血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通常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2018年我国发布的2014年肿瘤登记数据显示,淋巴瘤在我国发病率约为5.94/10万,男性高于女性,男性发病率居常见恶性肿瘤的第10位[1-2].1988 ~ 1992年间我国发病率约为2~ 5/10万,1993~1997年间发病率为3~6/10万,1997~2012年间发病率为6.68/10万,发病率逐年增高,且多见于60~70岁患者.
多发性骨髓瘤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19)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性疾病,临床以骨痛、病理性骨折、贫血、蛋白尿及肾功能不全等为主要症状.可归属于中医“骨痹”“骨蚀”“骨瘤”“虚劳”“血证”“癥瘕”等范畴.中医将其命名为“骨髓瘤”….随着对MM的深入了解、新的检测项目及新药的开发应用,有必要进一步规范MM的诊断与治疗.中医中药作为祖国医学,在MM的支持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此,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共同编写了此共识,供临床参考.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多发性骨髓瘤诊疗规范(v1.2019)
大部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病程中会出现骨髓瘤骨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规范的化疗、靶向治疗和双膦酸盐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外科手术在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急性并发症(病理性骨折、脊柱不稳和脊髓压迫症等)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肿瘤专业委员会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制定了《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外科治疗循证医学指南》,分别就外科治疗时机、手术指征、不同部位的手术方式及综合治疗等临床问题进行总结,依据文献证据等级给出相应的推荐等级……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外科治疗循证医学指南
大部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病程中会出现骨髓瘤骨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规范的化疗、靶向治疗和双膦酸盐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外科手术在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急性并发症(病理性骨折、脊柱不稳和脊髓压迫症等)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肿瘤专业委员会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制定了《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外科治疗循证医学指南》,分别就外科治疗时机……
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解读(2018年)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性恶性肿瘤,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多见于老年男性,目前仍无法治愈.在我国,其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并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检测手段的不断提高和新药的不断研发,MM的诊断和治疗日臻完善,诊疗指南也在及时更新.本文将综合国内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年修订)、2018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NCCN)指南和2017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指南,对本病的最新诊疗指南进行解读.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年修订)》初始治疗部分的解读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年修订)》[1]对于无症状骨髓瘤和孤立性浆细胞瘤的治疗推荐对2015年修订版未做更改. 而对于有症状骨髓瘤的初始治疗部分,与前版相比基本保持稳定,部分内容稍有更新. 从策略而言,仍保持诱导治疗、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常规化疗巩固治疗及维持治疗的整体结构. 对诱导治疗及维持治疗的推荐方案有所更新.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年修订)》复发/难治骨髓瘤治疗部分的解读
随着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在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 myeloma ,MM)的广泛应用,MM患者的缓解时间以及生存期逐渐延长,然而MM患者最终都会复发. 且由于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在一线已得到普遍使用,使得复发/难治MM的治疗选择越来越困难. 在国内新药数量有限,复发患者治疗前进行疾病评估至关重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可以进一步提高复发/难治MM的疗效,并使患者生存获益. 现就2017年版MM指南中本部分内容做一解读.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年修订)》疗效标准部分的解读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随着新药的应用,尤其在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巩固治疗以及长期维持治疗后,多发性骨髓瘤( MM )患者的缓解率和缓解深度得到很大的改善. 超过50%的患者可以达到完全缓解( CR) [1]. 但令人不尽满意的是,尽管达到这样深层次的缓解,大部分患者终将复发[2] ,因此CR不能理想地反映深层次的缓解,需要新的疗效标准来定义比CR更深层次的疗效. 最近的研究集中在应用流式细胞仪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骨髓内的微小残留病( MRD) ,反映细胞侵袭性及增殖活性的影像学技术也被用于检测残留病灶. 多项研究证实MRD能更敏感、更深层次反映疾病的缓解深度,且与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3].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年修订)
Multiple myeloma ( MM) is a clonal plasma cell malignancy , mainly in elderly people and still incurable at present .In the ear of novel agents and sensitive laboratory exams ,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M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hinese MM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were updated every two years according to the progression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