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药三分毒。”这句俗语告诉我们,药物可能含有毒素,服用药物应当谨慎。很多人认为这句话对于西药才适用,甚至觉得中药是一种补药,不会有毒副作用,长期服用对身体不会有影响,从而对中药的潜在毒性掉以轻心。近些年几起影响比较大的中药中毒事件和相关中药成分毒性的前沿研究,一方面打破了人们“中药没有毒”的固有观念,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人们的恐慌,使得一些人开始质疑甚至全面否定中药,甚至达到“谈中药色变”的程度。其实,只要深入了解中药的毒性,合理地使用中药,不但不会中毒,还能起到事半功倍、药到病除的治疗效果。

 

中药为什么可能有毒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已经摆脱靠经验积累、推测的阶段,针对有毒中药的物质基础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引起中药中毒的原因也进一步明晰。

中药的毒性可能由于某些药物的天然特性:含有一些有毒的化学成分。主要的有毒化学成分集中在生物碱类、皂苷类、萜类、重金属类、毒蛋白类等中药上。由于中药所含化学物质复杂多样,其毒性成分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2015版《中国药典》共收载83种毒性药材及饮片,其中大毒有10种、有毒有42种、小毒有31种;对毒性中药的使用有限制性规定,其中孕妇禁用30种、孕妇忌服1种、孕妇慎用16种、运动员慎用3种、不可内服6种、内服宜慎有8种、不宜生用3种、入丸散用5种、多入丸散13种。这就为人们认定和选用中药提供了权威的指南。

当然,除了药物本身的因素外,人为因素引起的中药中毒也不可忽视。在中药的生产上,部分中药材产地品种不明、炮制方法不当,造成了潜在的毒性危机;在中药的开方上,某些药师对相关专业用药知识缺乏深入了解,临床使用不当、配伍不当、剂量偏差、忽略禁忌症、对患者的嘱咐欠缺等;在中药的使用上,患者对中药认识不足,煎煮方式不当或剂型选用不合适、用量过大、过久服药都可能造成中药毒素的释放和累积。

 

我们应该怎样鉴别一个人是否中毒?又怎样判断中毒的程度呢?

常见的几种中药中毒的症状有:含有乌头类生物碱的药物对心脏毒性较大,若用量稍大可能造成心律失常,严重的甚至引起室颤而死亡;雷公藤及多苷片中毒首先出现胃肠道刺激症状,并伴有口涩、舌麻、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不仅对肝和心肾等脏器可造成损害,还可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洋地黄类药物易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少尿等症状,可致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并存或先后出现。黄药子及含黄药子的制剂中毒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头晕、腹泻等症状,长期大量服用可引起肝脏损害,对循环系统可引起心悸、胸闷、气短、心律失常等;巴豆中毒症状为:皮肤接触巴豆后,可发生急性接触性皮炎,局部出现红斑,灼热感和瘙痒,甚至发生水肿、水疮、脓疱,严重还有发热等症状。

总的来说,中药对人体造成的毒性可以分为肾毒性、肝毒性、生殖毒性、神经毒性等。

 

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预防中药毒性的发生呢?

中药的储存不可忽视。一般来说,中药材应该保存在阴凉干燥处,密封干燥,减少与空气的接触,做好保鲜、防潮、防霉变、防虫蛀的工作。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中药材可以放入冰箱内冷藏保存,但一些特殊的中药材有特殊的保存要求,应该以医生或药师的嘱咐为准。此外,中药储存时还要注意把中药材放置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以免“熊孩子”误食中药。其次,在服用中药之前,应当检查好中药材是否变质,并保持中药材的洁净。按照医嘱,采取恰当的煎煮方式,把握好煎煮时间,注意用法、用量和药材搭配,保证在服药中不出差错。

中药中毒事件突发,我们应当如何化解毒性呢?

我们可以按照按急性中毒急救原则处理。首先应立即终止中药的摄入,采取现场急救,对症治疗,努力支持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便于毒物排出;其次,清理毒物,通过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式清除食入的中药。及时去医院,在医生指导下采取拮抗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案防止毒物继续吸收并减轻毒性,同时,还要促进已积累毒物的排泄。根据不同的症状,要采取不同手段对症治疗。

中药解毒,中药的研究和开发人员、临床药师、药学科普学者也在行动,建立和完善中药标准、安全性评价和临床数据库,用科学的手段研发中药,使用中药,评价中药,让古老的中药造福更广大的患者。

 

作者介绍

 

张晶,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药物经济学、健康管理。“未来全连接”科幻写作大赛获奖选手,科普中国“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五十强选手,联合国“我的世界(MY World) 2030” 中国项目合作伙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亚太青年领袖。科普作品散见于新华社、北京市科协蝌蚪五线谱网站、小乎药师、今日头条悟空问答等平台,单篇最高阅读量最高达数千万余次。

吴一波,北京大学药学院临床药学硕士,国际传播学会(ICA)健康传播分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专业委员会会员,CACSI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会员,新华社/北京市科协蝌蚪五线谱网站/今日头条悟空问答/百度百科“TA说”/微科普网站/蚂蚁科学专栏&签约作者,“微科普”网站“药你健康”专栏主编,科普中国“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评委等。发表药学科普文章几百篇,曾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平台全文转发,单篇科普文章阅读量超过一亿人/次。长期从事健康科普理论研究,发表SCI/核心期刊近十篇,十余次受邀参加国际/国内学术论坛并做大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