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学特征谱的原发性痛风分子分型研究

目前,李长贵和团队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两万多例高尿酸血症的样本,以及一万五千例痛风样本的采集,而下一步的研究也将围绕这些样本展开。除此之外,通过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的方法找出痛风的分子标志物,是此次项目将要研究的另外两个课题。“通过寻找分子标志物,我们可以推断出患者为什么会得痛风,何时会得痛风,同时,可以对患者进行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李长贵介绍,并非所有的痛风患者都需要进行临床治疗,其中有60%的患者是频发性痛风,需要介入治疗,其余的则是偶发性痛风,而此前的对痛风的研究无法分型,导致有部分患者被过度医疗,此次项目将对患者进行科学的临床型分型,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精准治疗。

摘自——齐鲁壹点

点击进入

 

相关文献推荐

 

基于 iTRAQ 标记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的风湿性疾病湿热证血清蛋白组学研究  点击阅读

基于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筛选原发性痛风的血清生物标记物研究  点击阅读

李长贵 |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李长贵,青岛大学代谢病研究院院长,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代谢病科主任,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科技部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首席科学家,山东省泰山学者。近年来主要从事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在痛风病研究方向先后承担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1项(首席),科技部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1项(首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研究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首位),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首位),山东省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首位),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首位),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首位),青岛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首位)。近5年来第一或通信作者SCI收录杂志论著40余篇,累及影响因子近120分。

 

——摘自青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网站 

点击进入

 

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多学科学术交流会纪要  点击阅读

细胞色素P450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山东沿海地区汉族男性痛风易感性的关系  点击阅读

了解

更多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分子分型研究

 

古洁若教授表示,以前主要靠医生经验,现在基于基因测序的分子分型,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治疗从经验医学走向了精准医学。针对不同个体进行准确的基因分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包括用药的组合、非药物治疗及不良习惯的调控等。痛风精准治疗,是致病基因检测的基础之上制定的精准个体化诊疗方案,或者说更合适某个病人的治疗策略。

 

——摘自39健康网

点击进入

 

古洁若 |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首届名医 ?现任风湿免疫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山大学首届名医。从医从教近37年,对各种风湿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较深的造诣,尤其对脊柱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及其他各种疑难风湿性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研究方向脊柱关节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包括强直性脊柱炎的系列临床研究和发病机制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分子遗传学研究。多年来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在 Nature Genetic,Arthritis & Rheumatism 等 SCI 收录杂志中发表第一 / 通讯作者100余篇。

——摘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点击进入

不同运动频次对高尿酸血症患者痛风发作影响的研究 《新医学》2018年49卷5期 355-358页  点击阅读

 

痛风相关知识问答(二) ——痛风急性发作期及预防发作治疗篇  《中华内科杂志》2018年57卷10期 759-760页  点击阅读

了解

更多

基于组学特征谱的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分子分型研究

 

相关文献推荐

 

大黄蒽醌抗猴免疫缺陷病毒作用靶点与转导信号通路研究  点击阅读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差异蛋白的研究  点击阅读

 

张烜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2016年,张烜申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肠道菌群调控免疫异常及其在自身免疫病中的作用机制。此前,他联合华大基因开展元基因组学研究,发现口腔和肠道微生物菌群异常是类风湿关节炎病理生理和疾病控制的重要环节,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医学》杂志。

作为风湿免疫科主抓科研和教育的常务副主任,张烜十分注重科研积极性和科研氛围的培养。2003年回国后,每周组织一次文献汇报会(Journal Club),研讨国内外临床和转化医学最新研究进展。同时,每两周召开一次组会(Lab  Meeting),开拓大家思路。从设计题目到方案实施,从结果评判到总结整理,从撰写学术论文到向杂志推荐,张烜主动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不遗余力地指导年轻人开展科研工作,使风湿免疫科的学术发展和科学研究再上台阶。

摘自——协和医报

点击进入

免疫因素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 《中华内科杂志》2018年57卷5期 378-380页  点击阅读

 

长链非编码R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作用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8年12卷4期 417-422页  点击阅读

 

了解

更多

 

基于多组学图谱的免疫性肾小球疾病分子分型研究

 

将“免疫性肾小球疾病”作为研究对象,以发现新型疾病分子标志物,构建疾病分子诊断和分子分型体系为主要目的,从(1)基于临床表型的多组学图谱的构建;(2)源于多组学分子分型标志物的筛选和验证;(3)免疫性肾小球疾病分子分型体系的构建和临床转化应用等三个方面开展研究。 项目将利用已建立的免疫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大样本生物标本库和前瞻性研究队列,在获取患者全基因组图谱的基础上,结合肾脏组织的多组学图谱,采用多阶段整合及荟萃多维度整合分析策略,根据患者特定的临床表型、肾脏病理表型和功能指标的差异和发展变化情况,抽提出不同组学层面可用于患者早期诊断、疗效预测和预后判断的特征谱,并通过肾组织和尿液验证,获得新型的免疫性肾小球疾病单组学分子标志物和多组学分子网络标志物。 在此基础上,构建免疫性肾小球疾病分子诊断和分子分型体系,并开展独立前瞻性队列验证;最终转化为可支持临床精准医疗决策的数据平台。【1】

 

相关文献推荐

 

肾小球疾病患者尿液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的建立  点击阅读

肾病综合征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研究进展  点击阅读

 

刘志红 |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刘志红院士所率领的学科在全国医学专科排名中始终名列前茅,其团队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军队科技创新群体”。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973”课题。先后承担完成国家“863”课题、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精准医学”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国际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军医学科技“十二·五”重大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高水平的科研课题。发表论著600余篇,SCI收录200余篇,主编专著四部。先后带教硕士生70名,博士生80名,博士后16人。

 

摘自——中国军网

点击进入

构建我国肾脏疾病分子诊断和分型体系——基于多组学图谱的免疫性肾小球疾病分子分型研究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7年26卷4期 封3页  点击阅读

 

了解

更多

 

参考文献

[1]刘志红.构建我国肾脏疾病分子诊断和分型体系——基于多组学图谱的免疫性肾小球疾病分子分型研究[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7,26(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