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学

1

基于多组学图谱的精神分裂症精准诊疗模式研究

 

精神分裂症精准诊疗模式研究全称为“基于多组学图谱的精神分裂症精准诊疗模式研究”,这项研究是通过研究基于药物基因组分析工具的精准化治疗模式与传统经验治疗模式在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经历和治疗成本等方面的优劣,以达到为患者首诊时制定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找到解决办法。

 

“基因检测作为新的诊断技术,配合血药浓度监测都将成为精神科精准用药不可或缺的工具。”李涛介绍,随着基因测序的飞速进步,大数据挖掘新工具的出现以及生物医学分析技术快速的发展,精准医疗计划在国际、国内逐步推进。精神分裂精准诊疗模式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节选自——遂宁新闻网

 

点击进入

相关文献推荐

 

精神分裂症的蛋白组学研究的重要性

摘要:

本文综述了蛋白质组学的生物标志物发现技术已经发展了广阔的前景,因此蛋白质表达可作为精神分裂症临床诊断的病理生理学指标.使用质谱分析,根据体液中蛋白质的鉴定,例如脑脊液、血清或血液,就有可能识别出精神分裂症的生物标志物.在临床确诊前,体液中应存在理想的生物标志物,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现性好.该综述讨论了全面的蛋白质组学方法,阐明了其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现、诊断和治疗方面的适用性.尽管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努力,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精神分裂症知之甚少.蛋白组学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液中的蛋白质的研究,可以帮助了解精神分裂症的分子机制.它们也可能表明最有可能发生病理改变的细胞的类型和位置.蛋白质组学方法的研究已经为死后脑组织、外周组织和体液中的定量和定性蛋白质模式提供了大量信息.如二维电泳,2-D DIGE,SELDI-TOF不同蛋白质组学技术、蛋白质组和基于标记(ICAT),无标记(MS(E))量化已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研究.此外,我们还讨论了蛋白质组学方法作为一种常规诊断工具在精神分裂症临床实验室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更多

作者:黄小宇 [1]  黎雪梅 [1]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 重庆 400016 [1]

期刊:《心理医生》2018年24卷3期 97-99页

 点击阅读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标记物32 kD蛋白检测及质谱分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5年8期 482-486页  点击阅读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蛋白表达差异的研究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年2期 145-146,149页  点击阅读

 

李涛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李涛,女,博士,自1991年以来,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或主要执行人共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10项,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资助课题4项,CMB资助课题2项,卫生部杰出人材基金资助课题1项,973课题1项。200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课题资。目前已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SCI引用的论文50多篇。参编专业参考书章节四篇。

 

节选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官网

点击进入

免疫基因稀有变异与精神分裂症相关性

摘要:

目的 探究免疫基因稀有变异累积与精神分裂症病因学机制的相关性.方法 对94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34名正常对照进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并从Reactome数据库中获得与免疫相关的生物通路.应用KGGseq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质量控制以及探究稀有变异与精神分裂症病理机制的相关性.结果 TYK2基因(P<0.0)以及4个生物通路(AUTOIMMUNE_THYROID_DISEASE(P=0.001)、TRANSLOCATION_OF_ZAP_70_TO_ IMMUNOLOGICAL_SYNAPSE(P=0.016)、Disease(P=0.034)、Adaptive Immune System(P=0.021))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结论 免疫通路可能与精神分裂病因学机制相关,但需要在后续更大的样本中进一步验证.

 

作者:向波 [1]  杨振兴 [2]  喻明兰 [3]  赵连生 [4]  王英成 [4]  李涛 [5]  王强 [6]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医学研究室 成都610041;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1]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医学研究室 成都610041;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泌尿外科 [2]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3]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医学研究室 成都610041 [4]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医学研究室 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5]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6]

期刊:《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8年44卷3期 182-185页

 点击阅读

早发精神分裂症影像学研究进展 《中华精神科杂志》2018年51卷4期 260-264页  点击阅读

了解更多

2

 基于组学特征谱的癫痫分子分型研究

癫痫,是儿童神经系统疾病里面的最常见的疾病。我们在做了这样的一些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癫痫患病率在儿童的患病率是远远高于成人的,特别是新生儿阶段的惊厥发生率是最高的,人一生第一个癫痫发生的高峰段是十岁以内,另一个高峰段是在六十五岁以后,大部分是继发性的原因……当然精准医学的道路还是很漫长的,我们在临床的诊治和疾病研究永远没有止境。成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后,我们在精准医疗方面要牵头,共同和同道一起推动我国疑难罕见的疾病诊疗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高度;同时敢为人先,在各个疾病的精准诊断、疾病队列的建立、长期的疾病管理和预后改善以及在疾病预防、精准靶向治疗等方面,在国际上有所建树,掌握一定的国际话语权,这是我们在今后工作当中给自己提出来的要求和目标。

节选自——动脉网

点击进入

相关文献推荐

 

颞叶癫痫相关突触后致密物蛋白质的蛋白质组学筛选研究

Proteomic screening of postsynaptic density proteins related with temporal lobe epilepsy

 

摘要:

目的 筛选颞叶癫痫(TLE)相关突触后致密物(PSD)蛋白分子.方法 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颞叶癫痫大鼠模型;收集颞叶癫痫组(TLE组)、非颞叶癫痫组(非TLE组)以及正常对照组(Norm)3组的新鲜全脑组织,联合应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和膜顺序提取技术提取PSD;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并通过PDQuest图像分析软件比较分析,筛选TLE组特异性和差异性表达的蛋白质点;选取部分差异蛋白质点进行取MALDI-TOF-MS质谱鉴定;应用Western验证部分所鉴定蛋白质在PSD中的表达状况.结果 与Norm和非TLE组比较,TLE组中存在40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点,表达上调的主要有热休克蛋白27(HSP-27)、果糖二磷酸醛缩酶(FBA)、肌酸激酶(CK)、甲状腺受体相互作用蛋白6(TRIP6)、髓鞘碱性蛋白S(MBP)、LIM结构域(LIM);表达下调的主要有细胞骨架蛋白、肽酰-脯氨酰-顺反式异构酶(PPIase)、分选连接蛋白3(SNX3)、乌头酸水合酶(ACO)、甘油醛三磷酸脱氢酶(GAPDH)、琥珀酸辅酶A连接酶(SCOAL).HSP27和微管蛋白α、SNX3在TLE、非TLE和Norm 3组PSD中均免疫染色阳性.结论 TLE组PSD蛋白质差异性表达可能是脑损伤后可塑性反应的结果,但其表达量改变的程度可能与颞叶癫痫形成有关,可视为促/抗TLE形成的重要候选分子.

 

作者:黄志凌 [1]  周颖 [1]  肖波 [2]  吴军 [3]  吴小妹 [2]  杨璞 [3]  吴刘亦文 [3]

作者单位:长沙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1]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 [2]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神经内科,长沙,410008 [3]

期刊:《中华医学杂志》2008年88卷45期 3205-3209页

 点击阅读

癫痫患者脑脊液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27卷10期 931-934页  点击阅读

 

颞叶癫痫相关突触后致密物蛋白质的蛋白质组学筛选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2008年88卷45期 3205-3209页  点击阅读

王艺 | 复旦大学

王艺,复旦大学教授,儿科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EMBA硕士。现担任复旦大学医管处处长、中国抗癫痫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分会罕见病学组组长、国家卫计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儿童神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分会秘书长、上海儿科学会神经专业组组长、复旦大学孤独症临床诊治与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抗癫痫联盟遗传分会基因组学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科技部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及卫生行业基金PI。以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为研究方向,重点针对儿童期癫痫早期诊断与防治、神经保护机制与干预以及孤独症谱系障碍进行系统的临床流行病学和转化研究。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4项:作为首席PI 承担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基于组学特征的癫痫分子分型》(2016-2018)及卫生行业专项《儿童孤独症临床诊断与防治技术标准研究》(2013-2016),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3项,研究成果在国际及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8篇,其中SCI收录38篇,担任《NEJM》《Autism Research》《Neuroscience Bulletin》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杂志编委和审稿人。参编《Current Topics In Pediatric Epilepsy》《The Molecular Basis of Autism》《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等国内外书籍及教材二十余部。

 

节选自——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市红十字儿科医院网站

点击进入

STXBP1基因突变致癫(间)性脑病8例病例系列报告

Report of 8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 cases caused by STXBP1 gene mutations and literature review

 

摘要:

目的 总结STXBP1基因突变所致的癫(间)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30日至2018年1月31日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就诊且基因诊断为STXBP1基因突变的癫(间)性脑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基因检测结果、治疗和疗效.结果 8例STXBP1基因突变致癫(间)性脑病患儿进人本文分析,男、女各4例,起病年龄为生后2 d至6月龄(中位数为生后15 d).8例均存在发育落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应欠佳、眼示踪较差,2例角弓反张,1例皮肤黝黑、阴囊着色较深.脑电图波形:4例为暴发抑制,3例为高峰失律,1例为两侧较多痫样放电.2例行DST(智力及发育筛查),DQ(发育商)和MI(智商指数)均<50.1例合并先天性喉软骨发育不良,腹部B超示肾上腺皮质均质性增大.1例合并孤独症.8例共检测到7个STXBP1基因突变位点,其中错义突变4个,无义突变2个,移码突变1个.c.1216C>T(p.R406C)、c.246G>A(p.K82K)、c.1702G>A(p.G568S)和c.54delG位点此前未被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收录,经软件预测均为有害突变;c.1439C>T(p.P480L)、c.585 C>G(p.Y195X)和c.1162C>T(p.R388X)为HGMD已收录的致病位点.4例诊断为大田原综合征,3例为WEST综合征,1例为不能分类的癫(间)综合征.经过单药或联合治疗,5例得到临床发作控制,3例表现为药物难治性癫(间).结论 STXBP1基因突变相关的癫(间)性脑病是严重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肾上腺增大可能为其新的表型之一.

 

作者:路通 [1]  杜晓楠 [1]  吴冰冰 [2]  周浩 [1]  李春培 [1]  王艺 [1]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内科 上海,201102 [1]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分子医学中心 上海,201102 [2]

期刊:《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8年13卷4期 280-284页

 点击阅读

FBP1基因突变致果糖1,6二磷酸酶缺乏的癫(癎)持续状态1例并文献复习《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8年13卷3期 219-223页  点击阅读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