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邮筒内容来源于万方医学网2019年03月01日-2019年03月31日期间更新文献数据分析以及热点文献推荐,欢迎大家学习阅读。
备注:数据来源,万方医学网2019年03月01日-2019年03月31日期间更新核心期刊产科相关文献数据统计。
鼻中隔偏曲矫正对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the correction of deviation of the nasal septum in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
摘要: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应用鼻内镜进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及百度学术总库中关于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伴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RCT),对符合要求的RCT进行系统描述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8篇RCT,共有774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鼻中隔矫正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Z=5.47,P<0.01,OR=5.89,95% CI:3.12~11.12];鼻中隔矫正组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Z=3.39,P<0.01,OR=5.49,95% CI:2.05~14.07);鼻阻力值结果显示,鼻中隔矫正组显著低于对照组(Z=31.08,P<0.01,OR=-0.28,95% CI:-0.30~-0.26).结论 与保守治疗相比,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治疗可显著改善伴鼻中隔偏曲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其疗效确切,但长期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许庆庆 [1] 段甦 [1] 王向东 [2] 张罗 [2]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变态反应科,北京,100176 [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100730;北京市耳鼻喉科研究所北京市鼻病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05 [2]
期刊:《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8年39卷6期 928-932页
老年舌咽神经痛患者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Clinical study of microsurgery treatment for 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 in aged patients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是通过调查老年舌咽神经痛患者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近期和远期随访结果,以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同一治疗组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55例舌咽神经痛患者资料,将65岁以上的25例老年患者设为观察组,65岁以下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术后并发症及短期疗效和长期预后的差异.结果 (1)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71.88±5.95)岁,对照组(52.57±5.88)岁(t=12.052,P<0.001).(2)观察组合并各种基础疾病的概率(56.0%),对照组(13.3%)(x2=9.421,P=0.001).(3)两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8,P=0.551).(4)术后3d内总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68,P=0.562).(5)两组患者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近远期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老年舌咽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特征、接受手术治疗的预后以及手术风险均与非老年患者相当,老年舌咽神经痛患者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董烜玮 [1] 王晓松 [2] 王林 [2] 王宁 [2] 陈国强 [2]
作者单位:潍坊医学院神经外科,潍坊,261053 [1] 航空总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北京,100012 [2]
期刊:《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9年38卷1期 63-67页
白细胞介素25调控Ⅱ型固有淋巴细胞参与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炎性反应的实验研究
IL-25-regulated type 2 innate lymphoid cells activation promote allergic fungal rhinosinusitis
摘要: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25调控Ⅱ型固有淋巴细胞(type Ⅱ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s)活化在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allergic fungal rhinosinusitis,AFR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鼻科诊治的16例AFRS患者的鼻黏膜组织,并选取同期行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或颅底良性肿瘤切除术的12例患者的鼻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首先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鼻黏膜组织中的ILC2s,然后应用免疫荧光和(或)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IL-25、IL-5和IL-13在鼻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最后应用真菌提取物、IL-25和糖皮质激素分别刺激体外培养的鼻黏膜上皮细胞和组织,检测IL-25对ILC2s的调控作用.以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FRS组鼻黏膜组织中ILC2s百分比为(3.85±1.52)%((x)±s,下同),明显高于对照组(0.32±0.10)%,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9.00,P<0.05).ARFS患者鼻黏膜组织中ILC2s百分比和嗜酸粒细胞数量呈正相关(r=0.80,P<0.05).两组患者鼻黏膜上皮组织均有IL-25、IL-5和IL-13的表达,AFRS组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49±0.13比0.23±0.09,0.23±0.05比0.10±0.04,0.31±0.08比0.14±0.07,t值分别为5.90、7.21、5.69,P值均<0.05).真菌刺激体外原代培养的鼻黏膜上皮细胞后,两组患者鼻黏膜上皮细胞的IL-25蛋白表达强度均升高(AFRS组为0.67±0.19比0.25±0.12,对照组为0.62±0.17比0.27±0.16,q值分别为8.65、9.26,P值均<0.05).以浓度为1、10和100 ng/ml的IL-25刺激鼻黏膜组织12h后,维甲酸相关孤儿核受体α(retinoid acid-related orphan receptor α,RORα)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2.07±1.53、5.06±0.93、7.38±_2.30,GATA结合蛋白3(GATA binding protein 3,GATA3)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3.58± 1.29、6.14±1.55、7.64±2.28,IL-5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0.21±0.06、0.32±0.06、0.38±0.10,IL-13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0.52±0.13、0.69±0.22、0.82±0.21,均高于刺激前(1.00±0.00、1.00±0.00、0.11±0.05、0.35±0.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3.45、59.27、49.35、20.20,P值均<0.05),地塞米松可抑制四者表达的上调(F值分别为89.20、92.47、99.63、49.82,P值均<0.05).结论 上皮细胞衍生的IL-25上调了ILC2s依赖的转录因子RORα和GATA3 mRNA的表达,二者与组织中IL-13和IL-5表达水平升高呈正相关,可能参与了AFRS的炎性反应,并可受糖皮质激素抑制.
作者:周明辉 [1] 张世杰 [2] 王丰 [3] 赵玉林 [1] 刘宇琼 [3] 张玉杰 [1] 刘帅 [2]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鼻科 450052 [1]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 450052 [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 450052 [3]
期刊:《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9年54卷1期 38-45页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咽后间隙脓肿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进一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耳鼻喉科住院治疗的小儿咽后间隙脓肿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患儿中因为咽异物引起2例,继发于咽旁脓肿2例,其他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31例行咽后脓肿切开,切开引流后再次形成脓肿二次手术的2例,2例术前出现严重呼吸困难行紧急气管插管术,1例行气管切开术,1例行颈侧脓肿切开引流.通过脓肿切开引流、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等综合治疗,治愈42例,治愈率为97.7%;死亡1例,病死率为2.3%,患儿死于重度呼吸道阻塞.结论 小儿咽后间隙脓肿一经确诊.尽早行脓肿穿刺或切开排脓是治疗的关键,可以明显缩短应用抗生素病程,及时合理应用抗生素和辅以糖皮质激素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有力措施.
作者:张行 [1] 赵旭东 [1] 季文樾 [1]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沈阳,110004 [1]
期刊:《国际儿科学杂志》2018年45卷12期 994-996页
摘要:
遗传性外毛根鞘囊肿(hereditary trichilemmal cyst,HTC)是一种少见的皮肤良性肿瘤,来源于毛囊外根鞘,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1].临床中易与良、恶性增生性外毛根鞘囊肿(malignant proliferating trichilemmal cyst,MPTC)及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 cyst,EC)相混淆.2017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整形修复科收治了1例HTC患者.现对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组织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作者:王一名 [1] 郭伶俐 [1] 栗利 [1]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整形修复科,北京,100853 [1]
期刊:《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9年30卷1期 63-64页
前路骨化物整块切除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Anterior cervical ossified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en bloc res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摘要:
目的 评估颈椎前路后纵韧带骨化物整块切除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并分析其较传统颈前路手术的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7年3月采用颈椎前路后纵韧带骨化物整块切除术治疗并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96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临床资料,男57例,女39例;年龄32~69岁,平均(54.6±8.7)岁;结节型骨化29例(30.2%),节段型骨化48例(50.0%),连续型骨化5例(5.2%),混合型骨化14例(14.6%).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采用CT三维重建观察骨化物的切除效果,MRI评价脊髓减压情况,颈椎侧位X线片观察颈椎曲度的变化;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改善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与近期文献报道的颈椎前路后纵韧带骨化物分块切除术进行比较,分析其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优势.结果 9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单椎体切除57例(59.4%),双椎体切除31例(32.3%),单间隙扩大减压1例(1.0%),选择性“椎体+半椎体”次全切4例(4.2%)、“半椎体+椎体+半椎体”次全切1例(1.0%)、“2个椎体+半椎体”次全切2例(2.1%).9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78个月,平均(28.0±9.3)个月.术前JOA评分为(11.38±2.80)分,末次随访时为(15.32±1.62)分,JOA评分改善率为74.63%±13.18%;术前VAS评分(6.00±1.41)分,末次随访降低至(2.35±1.11)分;颈椎曲度由术前10.4°±9.0°提高至末次随访时15.8°±8.1°.CT示手术节段骨化物均彻底切除,无残留;MRI示脊髓及硬膜囊压迫完全解除,形态恢复良好.术后出现脑脊液漏6例、C5神经根麻痹3例、Horner综合征1例、中度吞咽困难伴声嘶2例、钛网下沉伴螺钉松动1例,经对症处理后除1例患者术后2年偶发咽喉部异物感外,其余患者并发症在不同随访阶段均获良好预后.与2016年文献报道(meta分析)骨化物分块切除术相比,该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吞咽困难与声嘶、神经功能恶化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文献报道,而JOA评分改善率则高于文献报道.结论 颈椎前路后纵韧带骨化物整块切除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安全、有效,其在手术安全性、脑脊液漏可控性以及神经功能改善率方面可能优于传统颈前路手术.
作者:陈雄生 [1] 赵寅 [1] 周盛源 [1] 朱巍 [1] 许政 [1] 孙延卿 [1] 李凤宁 [1] 苑博 [1] 贾连顺 [1]
作者单位: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上海,200003 [1]
期刊:《中华骨科杂志》2018年38卷24期 1480-1492页
原发颅底脊索瘤的临床误诊病例分析
Analysis of misdiagnosis of primary skull base chordomas: A case-control study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颅底脊索瘤临床误诊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以期提高原发颅底脊索瘤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5年2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155例颅底脊索瘤患者.测量磁共振T2加权和T1增强序列中肿瘤信号强度与脑干信号强度的比值(RT2和REN),比较误诊组(50例)和对照组(105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进而依据肿瘤的部位和常见的误诊肿瘤特征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结果 误诊组的50例颅底脊索瘤中,19例误诊为神经鞘瘤,12例误诊为表皮样囊肿,8例误诊为岩斜脑膜瘤,5例误诊为其他骨肿瘤,3例误诊为垂体腺瘤,3例误诊为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畸形.误诊组的RT2和REN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2.49(0.79)和0.99(0.7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误诊组和对照组间肿瘤的部位和骨质浸润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与蝶枕部相比,蝶岩部(P=0.001)和岩枕部(P =0.008)的脊索瘤易导致误诊;与弥散内生型相比,外生型脊索瘤更容易导致误诊(P<0.001).结论 颅底脊索瘤的影像学表现异质性较大,发生于侧颅底和外生型脊索瘤容易被临床误诊,最常见的易混淆肿瘤为侧颅底神经鞘瘤和环池表皮样囊肿.磁共振信号强度比值可以提供定量参考,但其在脊索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仍需进一步探索.
作者:王亮 [1] 田凯兵 [1] 马骏鹏 [1] 杜江 [2] 李达 [1] 张力伟 [1] 张俊廷 [1] 吴震 [1]
作者单位:10007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1]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2]
期刊:《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8年34卷12期 1238-12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