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邮筒内容来源于万方医学网2019年03月01日-2019年03月31日期间更新文献数据分析以及热点文献推荐,欢迎大家学习阅读。

 

本期邮筒内心血管内科键词top10

 

图片1.png

备注:数据来源,万方医学网2019年03月01日-2019年03月31日期间更新核心期刊产科相关文献数据统计。

 

本期传递文献

 

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

Guideline for primary care of adult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2018)

 

摘要:

一、概述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又称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nea syndrome,OSAHS),是指患者在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1].临床上可表现为打鼾,鼾声大且不规律,夜间有窒息感或憋醒,睡眠紊乱,白天出现嗜睡,记忆力下降,严重者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行为异常.症状的出现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可一项或多项,也可没有症状.目前普遍认为OSA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糖尿病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引起猝死、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1-2],因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作者: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障碍学组  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 呼吸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

期刊:《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年18卷1期 21-29页

点击阅读 

 

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8)

Guideline for primary care of adult obstructive sleep apnea:practice version(2018)

 

摘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又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nea syndrome,OSAHS),是指患者在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临床上可表现为打鼾,鼾声大且不规律,夜间窒息感或憋醒,睡眠紊乱,白天出现嗜睡,记忆力下降,严重者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行为异常[1].为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的OSA诊治水平,我们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2011年修订版)》、2015年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基层版)》和2017年的《睡眠呼吸疾病无创正压通气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草案)》的基础上,邀请了部分基层工作的全科医生共同讨论,结合国内外最新文献和实践经验,制定了OSA的基层诊疗指南[2-4].本指南只讨论成人OSA.

 

作者: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障碍学组  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 呼吸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

期刊:《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年18卷1期 30-35页

点击阅读 

2018年美国心动过缓和心脏阻滞指南精要

 

摘要:

近日,美国心脏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和美国心律学会(HRS)联合公布了《2018年ACC/AHA/HRS心动过缓和心脏传导延迟的评估和管理指南》.新指南就心动过缓和传导阻滞的定义、临床表现、临床评估及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全文同步发表在JACC、Circulation和Heart Rhythm三大杂志,精要如下: 1.窦缓新标准:窦性心律≤50bpm. 2.窦性停搏:停搏时间>3s.

 

作者:王立群

期刊:《临床心电学杂志》2018年27卷4期 314页

点击阅读

基于个体化逆向工程和双向流固耦合模型的B型主动脉夹层数值模拟血流分析

Numerical simulation study of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 using patient-specific reverse engineering and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摘要:

目的 建立基于个体化逆向工程和双向流固耦合模型的B型主动脉夹层数值模拟模型,探讨计算流体力学技术在主动脉夹层重塑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获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前、第一破口封堵后1周、第一破口封堵后6年和远端破口封堵后3个月的4次CT检查资料,使用Mimics逆向工程重建主动脉夹层三维模型,经Geomagic平滑化后运用ANSYS流体力学模块构建基于双向流固耦合模型进行主动脉夹层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血流动力学参数与主动脉夹层重塑之间的关系.结果 成功建立基于个体化逆向工程和双向流固耦合模型的B型主动脉夹层数值模拟模型.主动脉弓远段与胸降主动脉连接处大弯侧存在血流压强峰值区.主动脉夹层假腔的壁应力远高于真腔,壁应力峰值分布在假腔的边缘处及破口附近.成功封堵第一破口后,夹层假腔流线明显减少,剩余腹主动脉下段残余假腔血流自左髂总动脉破口逆行向上灌注,并于假腔顶部形成涡流,有利于夹层血栓化重塑.第二破口位置残留假腔压力持续高于真腔,与动脉瘤形成相关.结论 基于逆向工程个体化设计的双向流固耦合主动脉夹层数值模拟模型能够揭示B型主动脉夹层相对真实的血流动力和管壁应力特征.

 

作者:张韬 [1]  郭红斌 [1]  李伟浩 [1]  李伟 [1]  张学民 [1]  李清乐 [1]  张小明 [1]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北京,100044 [1]

期刊:《中华医学杂志》2019年99卷2期 142-147页

 点击阅读

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Risk factors and prognoses analysis of 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NOAF)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前瞻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68例.按照住院期间是否发生NOAF分为NOAF组37例和非NOAF组43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超声心动图、生化指标、C反应蛋白(CRP)、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标志物及院内死亡、院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并将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中NOAF发病率为7.9%.两组患者在进门-球囊扩张时间、体重、血小板计数、入院血肌酐(SCr)、术后SCr、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糖化血红蛋白、术前用药、病变支数、血栓抽吸、心肌梗死部位、高血压、糖尿病、外周血管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女性所占比例NOAF组高于非NOAF组(32.4%比16.7%,P<0.05),NOAF组年龄显著高于非NOAF组[(66±10)岁比(57±11)岁,P<0.001].NOAF组患者无复流比例(40.5%比12.6%,P<0.001)、CRP[25.2(15.43,29.97) mg/L比5.21 (2.33,16.98) mg/L,P<0.001]、白细胞计数[(11.19±3.44)×109比(9.91±3.23)×109,P=0.022]、NT-pro-BNP[(652.6±108.8)ng/L比(258.3±105.9)ng/L,P<0.001]、肌钙蛋白I (TnI) [20.41(1.78,87.89) μg/L比7.72(1.29,36.39) μg/L,P=0.006]等显著高于非NOAF组患者.而左心室射血分数[(47.70±7.34)%比(53.35±8.05)%,P<0.001]、血红蛋白[137.0(125.5,146.0)g/L比144.0(133.0,156.0) g/L,P=0.042]明显低于非NOAF组患者.NOAF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长于非NOAF组患者[(8.7±5.6)d比(6.0±2.3)d,P=0.007]、院内死亡(8.1%比1.4%,P=0.004)及院内MACCE(37.8%比7.7%,P<0.001)显著高于非NOAF组患者.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 1.083,95% CI 1.028~1.141,P=0.003)、CRP (HR 1.116,95% CI 1.049~1.187,P=0.001)、NT-pro-BNP(HR1.463,95%CI 1.001~4.064,P=0.001)及无复流(HR4.388,95%CI 1.006~19.144,P=0.049)是AMI后NOAF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高龄、CRP、NT-pro-BNP水平升高以及无复流的出现预示AMI患者院内发生NOAF的风险可能增加.

 

 

作者:金彦彦 [1]  白融 [2]  叶明 [1]  艾辉 [1]  曾玉杰 [1]  聂绍平 [1]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 100029 [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 100029 [2]

期刊:《中华内科杂志》2019年58卷2期 133-138页

 点击阅读

衰老与交感神经活动及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aging and sympathetic activ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摘要:

伴随着人体的衰老,交感神经系统(SNS)活动增强,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心血管后果,包括动脉血压的升高、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继发炎症和斑块形成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衰老与交感神经活动及心血管病的关系,有助于展开与年龄和交感神经相关的心血管病的合理防治.

 

作者:凌浩 [1]  陈晓会 [1]  李亚丽 [1]  宋春莉 [1]  吴莉侠 [1]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吉林省长春市,130012 [1]

期刊:《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9年17卷1期 1-4页

 点击阅读

 

微小RNA-17-92基因簇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icroRNA-17-92 cluster and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摘要:

近年来,微小RNA这类转录后调控非编码小RNA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微小RNA-17-92基因簇是目前研究得较为深入的微小RNA之一,可通过多种机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与冠心病、缺血性卒中以及心脏疾病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有着紧密的联系.

 

作者:黄华佗 [1]  陆玉兰 [1]  王春芳 [1]  雷茗 [1]  王荣 [1]  韦叶生 [1]

作者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百色,533000 [1]

期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9年47卷1期 73-77页

 点击阅读

 

Preβ-1高密度脂蛋白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β-1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延缓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对于减少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通过参与介导胆固醇逆向转运(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RCT)在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进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reβ-1高密度脂蛋白(prebeta-1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preβ-1HDL)作为HDL的一种亚类,是外周细胞移出胆固醇的最初接受体,直接参与了RCT的起始步骤,并在随后的胆固醇酯化及转运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preβ-1HDL的结构、代谢及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李凤芹 [1]  聂宏刚 [1]  刘友斌 [1]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81 [1]

期刊:《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9年17卷1期 5-8,12页

 点击阅读

 

Interferential atrioventricular dissociation resulted from ventricular escape rhythm and intraventricular reciprocal beat(a case report)

 

摘要:

本文报道1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心室短暂性逸搏心律并在心室内形成反复搏动,由于窦性激动下传时连续遭遇室性激动逆传所导致的不应期,故发生连续性的干扰而形成一过性房室脱节.

 

作者:林宪如 [1]  唐军卫 [1]  王正忠 [1]  于忠祥 [1]

作者单位:青岛市立医院心内科,山东省青岛市,266011 [1]

期刊:《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9年17卷1期 95-96页

 点击阅读

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发生栓塞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一例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duced by coronary embolism in a patient post mechanical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摘要: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常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继发血栓形成.然而,临床上亦有冠状动脉正常的情况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其中冠状动脉栓塞是主要病因之一.该文报告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发生冠状动脉栓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1例,并分析诊断依据、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以期为临床诊治类似病例提供参考.

 

作者:陈俊 [1]  李娟 [1]  王岳松 [1]  章萍 [1]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243000 [1]

期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9年47卷1期 60-62页

点击阅读